搜索

通州漷县始于辽萧太后,这座东门石桥竟是天津武清人捐建的

发表于 2025-04-05 07:47:37 来源:最新资讯网

在北京市通州区东南有一个漷县,可能有的人都不认识“漷”字,其实它是凉水河的旧称。辽代,契丹皇族有四季“捺钵”习俗,为保障延芳淀春秋“捺钵”,萧太后开凿运粮河,在通州境内重新疏浚了笥沟。当时,从辽东海运来的粮食物资,运抵今天津宁河白龙港后,再由白龙河、笥沟运抵漷县境内。于是,在辽圣宗太平年间,在漷河的南岸设置了漷阴县。当时大部分粮食物资都存放于这一带,只有少部分直接运到了南京城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,漷县升级为漷州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),又降级为漷县,今是漷县镇。明清时期,漷县东关外的港沟河上并没有桥,来往行人靠摆渡过河,每到雨季,时有船翻人亡事故发生。到了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有武清县瓦屋村张善人,奔走呼号募集资金建造了河上的第一座石桥,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漷县东门桥。1958年,桥北港沟河道辟为水库,拆村中古建条石,用来堵砌桥洞。文革期间,石桥栏板被生产队拆用,2008年以后按原形制恢复护栏。不过旁边已建成了漷县水库桥,老石桥久已废弃。漷县东门石桥东西横跨港沟河,长44米,宽7米,为平面方孔石桥,全部采用花岗岩石块砌筑,方头望柱,素面栏板,桥下方孔13个,高约3米,北出分水尖,雁翅用长方石垒砌,一陡三伏。(京403,通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写于2024年5月14日)本页图片、文字、视频为“乌何有之乡大树上”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通州漷县始于辽萧太后,这座东门石桥竟是天津武清人捐建的,最新资讯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